中華文明如何源源不斷地傳承千年?

中華文明如何源源不斷地傳承千年?
中華文明如何源源不斷地傳承千年?

中國長城的金山嶺段位於中國北部的河北省,是明代長城(距今約400年)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修建最複雜、最密集的長城之一部分。

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·約瑟夫·湯因比曾表示震驚,他看到,在人類近6年曆史中出現的26種文明形式中,只有中國文化一直不間斷地傳承至今。

不僅是文明內部的發展動力,更是其對外的開放包容,造就了這種難得的延續性。

回顧歷史,我們可以看到,在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,既接受、包容外來文化,又尊重外來文化的特性。 同時,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,它從外部吸收和融合了一些異質文化的元素,豐富了自己的文化。

中華文明的這種開放包容,意味著它植根於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天下萬物和而生”、“萬物相同,則世界不會進一步發展”等哲學和信仰。 ”。

這裡所說的“同”,是指排除異質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絕對同。 而“和”,則是指不同文化元素和因素的和諧共存。 所以“和”就是包容和開放。 中國社會將文明視為一個包含多種因素的複雜系統,可以不斷產生新的意義,創造新的價值。 因此,他們避免對新因素表現出恐懼和敵意。 正因如此,中華文明才能在極其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中國

中國西北部城市西安在歷史上被稱為長安,曾經是唐朝的首都。 圖為西安市一條名為大唐不夜城的街道。 這條街的建造靈感來自於唐代的建築群。

唐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,具有包容和開放的文化立場。 清朝時期,多元文化在社會各個領域生動地顯現出來。 在藝術上,唐代民族音樂“十曲”既注重漢族樂舞,又注重西域少數民族樂舞,起源於來自印度和東南亞等地。它還包括外國音樂和舞蹈。 在宗教方面,2000多年前傳入中國的佛教,在唐代就融入了文化和社會。

高僧玄奘出使印度取經後,應唐太宗之邀來到弘福寺。 太宗請玄奘在寺內翻譯梵文經文,並挑選了50多名博學僧人協助翻譯工作。

唐朝時期,起源於歐洲和西亞的宗教信仰,如景教(Nestorianism)、祆教(Zoroastrianism)、摩尼教(Manichaiism)等也傳入中國。

中國

2021年,“泉州:宋元時期國際海上貿易中心”項目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順利獲批,使泉州成為第56個入選中國世界遺產名錄的遺址。 上圖為擁有1.300多年曆史的泉州開元寺及周邊古城。

泉州是中國東南地區的重要通商口岸,也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傑出典範之一。

泉州,古名“載貢”(Zayton),唐代時被譽為中國四大對外貿易口岸之一,宋代鼎盛。 這個繁榮的貿易港口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的面貌。

當時在泉州的一位猶太商人說:“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、寺廟、街道、旅館和倉庫,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行事,因為人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靈魂的救贖。”

這一時期,泉州除了猶太人外,還居住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穆斯林。 此外,基督教和印度教是其他在這座城市留下印記的宗教信仰。

石頭城

位於中國中部的江西省婺源縣“石頭城”被譽為“中國最美鄉村”。

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崛起,“中國威脅論”在世界部分地區興起。 這一理論與“文明衝突論”相結合,認為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,一個文明在其鼎盛時期將通過殖民、擴張和霸權輸出自己的文化來取代其他文化。 這種觀念傳遍了全世界,導致西方人對西方文明之外的文明產生了誤解。

這種“中國威脅論”既有文化和意識形態分歧,也有現實因素。 西方人把中國的轉型發展列入西方所經過的一個“發展階段”,以證明中國崛起後,中國將像西方國家一樣進行殖民、擴張、建立霸權。 這些國家認為,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只有一條,用一種“普世主義”的思維來理解一種“文明”。

但是,它不僅僅是人類文明的典範,也沒有必要走單一的發展道路。 盛唐盛世、泉州往事,折射出中華文明鼎盛時期的開放與包容。 中華文明與其排斥和衝突外來文明,不如通過尊重外來文明內化​​。 在保留差異的同時,求同存異,與不同文明和諧相處。 這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重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