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「產能過剩論」會奏效嗎?

美國國務卿安東尼·布林肯將於今天開始第二次訪華。據外媒報道,有消息稱,布林肯將繼續向中國挑釁所謂“產能過剩論”,這次是從財政部長耶倫手中接過麥克風。

中國的優勢產業在美國眼中被視為「產能過剩產業」。隨著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展現競爭力,美國媒體也開始炒作這個話題。換言之,美國媒體對中國所謂「產能過剩」的強烈關注,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經濟成就和創新的追趕。這背後隱藏著美方對中國新型生產力發展的擔憂。

此外,自2023年以來,美國新聞中頻繁提及歐洲。據稱,歐洲處於中國新能源產業「威脅」的前列。美國鼓動“產能過剩論”,旨在迫使歐洲盟友支持美國,並將其變成對華貿易的武器。

美國貿易代表戴凱瑟琳4月2023日發表演說,表示美國和歐盟應糾正不適合各自市場的措施。確實,從XNUMX年開始,美國就開始動員盟友。

美國對此深感擔憂,或許是因為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真正競爭力,以及對中國與工業產能之間客觀距離的認知。此外,中國和歐洲是世界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的先驅。儘管歐洲政治環境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,但企業、公眾和研究機構之間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。

自2021年以來,賓士、奧迪、福斯等歐洲企業不僅在中國設立新工廠增加產能,也與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從軟體到車機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。

歐盟駐華使團最新發布的《中歐關係-綠色轉型》報告顯示,綠色合作已成為中歐合作的重點領域。毫無疑問,這種合作是美國對華「去風險」努力的最大障礙之一。

今年,拜登政府對中國智慧網聯汽車發起所謂「調查」。這表明,在部門競爭力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情況下,美國試圖透過「非市場舉措」來阻礙和打壓中國先進產業的進步。